2015年12月7日下午,《科研论文的构思、撰写与发表》课程第七讲如期举行,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家宽教授,以《创新驱动战略与科技体制改革——兼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堂既生动又深刻的课程。
陈家宽教授是我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著名专家,而这次演讲内容,他更从宏观角度,讲述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战略,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战略思考。他先介绍了后邓小平时代与新常态,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他诠释三个关键词,转型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和体制机制改革。他结合国内、国际环境变化,说明了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在向亚洲倾斜,中国在十五年历史性转变中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正从大国向强国转变,中国正进入战略机遇期。
陈教授还列举了许多中国里程碑式的科技成就,又介绍了中国目前最新的科技成就,分析解读了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点出要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他强调研究生除了埋头做研究,也要抬头看世界。这些均令大家受益匪浅。
正值屠呦呦教授赴瑞典领取诺贝尔奖之际,陈教授向我们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启示。作为一个三无”(无博士学历、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科学家,她是一个脚踏实地做研究的实干家。屠呦呦多次说,青蒿素发明,的确是集体攻关的重大成果。但事实上,屠呦呦无疑是第一发明人。陈教授教育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能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全盘肯定。在重大方向上,选择一个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协同创新,是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这是在课程的最后陈教授对我们的激励,也体现了他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陈教授的课程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精彩内容又令大家发人深省。课程结束时,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向陈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由衷感谢。
撰稿人:中西医结合系研究生 邹造峰;摄影:马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