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下午,本学期研究生跨一级学科课程《科研论文的构思,撰写和发表》第五讲开课。我们特邀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特聘教授杨振纲老师为大家传道授业,课程一如既往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杨老师围绕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从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为什么做科研、如何做科研以及在哪里做科研。他通过介绍钱均夫钱学森父子事迹、胡适先生赠与大学生的毕业寄语以及黄诗厚女士的语录,提出了科学研究对于科学本身、对于国家甚至于个人的意义。 “当你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时,国家与社会也会给你应有的尊敬”。
杨老师说:“当其他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并因为我们捡到了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们更富裕吗?我们不要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才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杨老师特别指出。科学研究的灵魂就是创新。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要不断地创新,做好属于自己的“面包”,而不仅仅是靠积累别人的“面包屑”生活。
随后,杨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验经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他在从事神经干细胞研究方面的进展,感慨自己正赶上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好时机。他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如何做实验。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勤奋学会思考。其次,选题要合理,既有创新型,又有可行性。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恒心,以获得实验的成果。
杨老师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有责任与大家一起,把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变成一个再生型实验室。大家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享受科学,做到终生学习。“当你了解科学本质、学好做科学研究本领的时候,当你热爱科学,刻苦专研、发现美丽科学故事的时候,那么,你已收获了科学兴国,科学救国的奇迹了。”杨老师如此鼓励我们。
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同学们踊跃提问,杨老师耐性解答,大家在此次讲座讨论中收获匪浅。
撰稿:中西医结合系2015级研究生 邹造峰
摄影:中西医结合系 马鸿建